文 | 枳为橙
退休之后,怎么活,才是最好的状态?
前些日子,和亲戚闲聊,听她感慨起这些年心态的变化:
她的父亲自从退休后,隔三差五不是约着老友们打麻将,就是去院子里跟邻居下棋,时常一去就是大半天。
她以前一直觉得,父亲参与这些活动,除了打发时间毫无意义,儿女们还要操心老人年纪大了,出门在外万一不慎伤着身体等一系列问题。
直到她偶然听到,小区里一位阿姨被人忽悠买保养品,骗光了养老钱,现如今气的病倒在床,不愿见人,也不跟儿女们交流,愁坏了全家人。
她才突然意识到,随着人年龄越来越大,只要活得开心、身心健康,爱打麻将不算什么坏事。
多见见老友聊聊天,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日子过得风平浪静,就是最舒服的活法。
专注日常健康管理的梁怡璋医生也曾建议中老年人:
上了年纪的人,宁愿天天打麻将,也不要轻易去做以下这4件事。
人生最怕的就是一时冲动或一意孤行之下,给后半生埋下数不尽的悔恨。
放弃一切社交,长期闷在家里
名医谢发嶽曾谈到一个深刻观点:
“久居室内,‘灵气’消失。”
在他看来,人最好不要长期待在家里,在家里待久了,人的心情会变得不好。
所以人应该多出门走动,和人多多交流,参加社交活动,和三五朋友聚会聊天,到宽阔的地方晒晒太阳。
环境上简单的改变,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好心情,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。
诚然。
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,长时间处于同一种环境中,不跟外界接触,没有任何活动,放弃一切社交,日子久了身心难免会出问题。
而当一个人年龄大了,尤其是退休以后,远离了曾经的生活节奏和圈子,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家人。
但如果儿女们忙于工作,常年不在身边,无暇顾及家里,老人身边长时间没有一个说知心话的人,就容易感到孤独,日子过得自然煎熬。
在这种情况下,最好的解决办法,就是走出家门、靠近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朋友、多参与社交活动。
英国有一项研究,在对50多万名志愿者调查后发现,多和好友、家人聚会,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,还能刺激大脑,舒缓压力。
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而言,经常参与社交活动,也不容易得阿尔兹海默症。
当你和朋友坐在一起,聊过往、谈当下、规划养老生活时,在交谈的过程中共享欢笑,甚至坐在麻将桌前,也可以在嬉闹间,疏解内心的郁闷。
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,在极端的寂静中走向枯萎。
后半生,从这三方面做起,调整生活的状态:
(1)多出门,感受新鲜事物:
可以是每天下楼扔垃圾、晒晒太阳,也可以是老友之间的定期聚会,生活丰富了,心情也会随之变好。
(2)避免盲目合群,交友贵在质量:
社交不是盲目应酬,没必要为了合群去参加不喜欢的聚会,也不必勉强自己讨好谁。真正有益的社交,是像老茶一样,淡而有味。三五好友,几句家常,就能驱散孤独,滋养心田。
(3)培养兴趣爱好,重塑生命活力:
可以多参加广场舞、合唱团等,或者尝试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,有研究发现,“被需要感”能让老年人的幸福感提升40%。
保持心灵的开放,以及对世界的链接,才是人生黄金岁月里最好的生活态度。
喜欢生气,爱管闲事,情绪不稳
世上什么样的人最爱生气?
作家刘震云讲过:
“看事情看得近的人容易生气,因为你看得近,总觉得别人对不起你。”
现实生活中,见过不少这样的人,总是爱斤斤计较眼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时常为了一些琐事跟身边人闹得不可开交,既气坏了自己,还容易让家人之间离心。
热播剧《小日子》中,朱家老父亲朱大力就是一个看所有人都不顺眼的人,处处觉得旁人对不起他。
他一辈子脾气差、做事暴躁,遇上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开始给家人挑刺,因为他有着发不完的火,每天都搞得家里鸡飞狗跳。
面对老伴,他说话无所顾忌,想训斥就训斥,拿着自己所谓“一家之主”的身份颐指气使,从不会顾及爱人的情绪。
面对儿子、儿媳,他指手画脚,总是干涉小两口的私生活,搅得这段婚姻不得安宁。
无奈的是,除了对待亲人发不完的脾气,管不完的闲事,他也因为常年生不完的气,伤了自己的身体。
由于他多年来过分的所作所为寒了老伴的心,老伴决定跟他离婚,没想到他因此怒火攻心,突发脑溢血,就这样离开了人世,实在可悲。
张小娴说的很对:
“诸事不顺,因为还是有脾气。有脾气,苦了别人,也苦了自己。”
有的人老了之后,总习惯插手儿女的生活,有着操不完的心,但却在此期间,让自己的情绪状态越来越不稳定,稍有不顺就大动肝火。
殊不知,过度的插手不仅会加深亲人之间的矛盾,还会让自己越活越累。
那些能安享晚年的老人,往往都有颗“糊涂心”,懂得做情绪的主人,养成这3个管理心态的习惯:
(1)生理层面:
情绪失控时,可以试着做3次“4-7-8呼吸法”——吸气4秒、屏息7秒、呼气8秒,能快速平复心情,避免太过伤身。
(2)行为层面:
把“我应该管”改成“我可以建议”;把“你必须听”改成“我决定尊重”。
(3)心理层面:
该装糊涂时不较真,该放手时不纠缠。就像放风筝,攥太紧线会断,适当松松手,才能飞得更高。
情绪稳定了,家庭和睦了,身体自然就硬朗了,这才是晚年最大的幸福。
乱买保健品,消耗自己的存款
前些日子,看到一个新闻,令我印象深刻:
山东济南,一位老人在58岁时,就开始接触各类保健品。
由于他年轻时就患有高血压,所以近20多年以来,自行购买了各种各样的仪器,几千到几万的都有,家里如今已经堆积成山。
而那些“保健枕”、“保健被”用了二十年了,血压该高还是高,没起到任何的效果。
《小欢喜》中,也有类似的情节:
方圆的父母听信外人的话,买了一堆伪科学的鞋垫,把那些东西都当做宝贝,还将养老钱全部投资在保健品上。
方圆和童文洁知道此事后,立马警惕起来,劝告父母:
“这是骗局,百分之九十是上当受骗了......”
可两位老人却十分固执,宁愿相信外人,也不信儿女,并且坚信自己“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”,认为自己捡到宝了。
最终骗局被揭开,老人后悔莫及,痛哭流涕:八十万的养老钱全没了.......
“辛辛苦苦几十年,一买保健倾家荡产。”这是很多老人的真实写照。
人生不管走到什么阶段,保持清醒的头脑,有足够的判断能力,是生活越过越好的关键。
到了一定年龄,建立这3项认知,十分重要:
(1)存款有规划:
可以把退休金分成三份,比如日常开销、旅游基金、医疗备用金。该省省,钱都花在值得的地方,守住钱,才能守住晚年的底气。
(2)花钱不冲动:
给消费设个“冷静期”,凡是让先交钱的多留心,凡是花费上千元的先缓一缓,避免事后又反悔。
(3)不盲目跟风:
与其轻信陌生人的话或跟风买一些“三无产品”,把身体的健康都寄托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。
不如尝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,学会运用健康的生活方式,平日里坚持锻炼,多运动,规律作息,健康饮食,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保养。
饮食不规律,欲望不节制
古语有言:
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。”
这十六个字,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箴言。
然而不少老人,却会在晚年时期,越来越放纵自己,在烟酒、大餐上从不节制,最后伤了身体,只能躺在病床上度过余生。
老家村里的老金有个爱好,顿顿离不开肥肉,闲来无事就爱喝两口白酒。
但他的身体其实早已经不起折腾,他年轻时做生意,参加了不少应酬,吃多了大鱼大肉,喝了太多酒,已然伤到了健康。
儿女常劝他吃饭要注意营养均衡,吃肉也要适量。
可他却觉得,人活一辈子,连口肉都吃不上,连口酒都不能喝,还有什么意思。
结果上个月体检,查出高血脂、脂肪肝,医生勒令他必须忌口,他才不得不放下酒杯和肉碗,但身体已经亏空了。
人年轻的时候,身体像块顽石,怎么折腾都没事,可上了年纪,就像风化的石头,稍不注意就会开裂。
那些年轻时能扛过去的坏习惯,老了之后都会找上门来。
饮食不规律,饥一顿饱一顿;管不住嘴,顿顿大鱼大肉;熬夜睡眠质量差,生物钟乱了......
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,其实一点一滴都在透支晚年的健康。
真正有远见的活法,不是随心所欲地放纵,而是有所敬畏的节制。
敬畏自然规律,敬畏身体变化,对健康负责,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别再等到老了病痛时才后悔,从现在开始,过好每一天,牢记这3点:
(1)健康饮食,营养均衡:
根据自身情况,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又能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。减少高油、高盐、高糖食物的摄入;也要注意进食的量和速度;中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减弱,吃得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。
(2)规律作息,拥有高睡眠质量:
保证每天有 7-8 小时的睡眠。尽量养成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,睡前要做好准备工作,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。
(3)远离不良生活习惯:戒烟限酒,拒绝久坐,给身体减负。
晚年最大的成功,不是儿女多有出息,不是存款有多少位数,而是能吃得香、睡得安、笑得甜。
不困在自己的小屋里,不被坏情绪左右,不花冤枉钱,不糟蹋身体,做到这四点,日子自然差不了。
晚年的幸福很简单:
三五好友常聚聚,少管闲事心放宽,手里有钱心里安,身体健康多自在。
作者:枳为橙。来源:听书369(ID:tingshu369),用你的耳朵,保护你的眼睛,每日听名著,读好文,百万书友的共读平台,美好生活,从这里开始!转载请联系听书369。有书经授权发布,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发布于:北京